特斯拉机器人史上最大规模招聘:三年打造 50 万台规模,不仅送进厂还要送“上天”
在公司的招聘主页上,与机器人擎天柱(Optimus)相关的职位数量已达到约80个,这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的。
这次招聘包括哪些职位?涉及哪些部门?职位要求是什么?这些岗位又传达了什么信息?
让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特斯拉机器人岗位大规模招聘
在特斯拉的招聘主页上,输入“Optimus”,会显示出约80个的职位供选择,这个数量是以往的最高记录。
这些职位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和弗里蒙特、内华达州的斯帕克斯,以及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等地,都是特斯拉在美国的生产基地。
职位范围与之前的招聘相似,依然涵盖了从设计、软件到制造的全链条。
但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再以方向划分,从职位名称上可以看出,已具体到非常细致的工作内容。为了方便了解,我们将这80个左右的岗位整理为五大方向:
-
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
-
制造与生产
-
工程与信息技术
-
设计
-
环境、健康、安全与安保
其中,大约66%的岗位集中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,且需求广泛。
以软件岗位为例,模型全流程所需的关键岗位,包括从基础架构到深度学习算法,以及机器人的视觉与测绘、运动规划与导航、故障分析等方向都有细分。
第二大类岗位集中于制造与生产,涵盖制造设备、工艺、质量测试等环节;在工程与信息技术方面,机械硬件的控制、连接、集成和验证等岗位也都有需求。
如此细致的划分,实际上突出了本次招聘的特点:专,以及整合能力。
以建模与仿真设计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为例。
该岗位需要构建机器人建模架构,并对运动链进行精确建模,需要对关节、四肢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实现能力。
因此,在岗位要求方面,除了限制专业学位和工作经验外,还需要在电气、机械和热系统等物理知识方面具备扎实的经验、理解和直觉,能够创建相关动态模型。
同时,还需精通Python、C++、Matlab/Simulink编程语言,具备扎实的CAD技能。
不过,大多数岗位对学历并没有实际要求,提到的也基本是本科或硕士,依然延续了之前招聘的“愿意学”风格,更加突出“能力至上”。
总体来看,这些范围广泛、划分精细的岗位表,似乎在验证擎天柱正计划着一个大动作。
而且除了在主页发布招聘信息,擎天柱团队的高层最近也纷纷现身,在个人主页发布动态,“高调”招贤纳士。
例如擎天柱AI负责人Ashish Kumar在X平台发布动态,透露了擎天柱的训练方案,并表示欢迎加入团队。
顺便提一下,Ashish曾是微软印度实验室的研究员,专注于资源高效的机器学习算法方向。
后来他重返校园,在UC伯克利攻读博士,师从计算机视觉领域著名的Jitendra Malik教授——后者被李飞飞称为“学术祖父”。
2023年7月,Ashish以ML科学家的身份加入特斯拉,短短一年就成为了擎天柱AI负责人,可见其实力。
此外,擎天柱AI高级经理、曾在谷歌任职14年的Julian Ibarz,以及两位刚加入不久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Russell Mendonca和Murtaza Dalal,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类似的招聘动态。
铺天盖地的大规模招聘信息,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: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,即将付诸实践。
在上个月的全体员工会议上,马斯克透露,擎天柱已在试产线上完成制造,今年将进入试生产阶段。
特斯拉今年的内部目标是,生产1万~1.2万台擎天柱机器人所需的零部件。
不过,由于所有部件都是全新的,马斯克预计,今年机器人的产量达到5000台就算成功。这5000台的规模被马斯克称为一个“军团”:
作为参考,即使是5000台,也相当于一个罗马军团的规模了。
而生产出的首批擎天柱,将会在特斯拉工厂内进行测试,大约明年下半年开始对外销售。
马斯克还表示,如果进展顺利,特斯拉将在2026年将产量提高10倍,也就是大约5万-10万台;2027年再进一步提高10倍,也就是50万台起,数量上相当于美国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规模。
照这个计划发展,马斯克要在两年后手握100个“军团”,那可比规模巅峰时期的罗马军队还要多了。
那么马斯克要带领他的“军团”做什么呢?
“先造一个机器人军团”
擎天柱最早的发布时间是在2021年,但当时仅仅是一个静态模型,由一个穿着制服的真人来演示擎天柱的外观。
原型机首次亮相是在第二年的特斯拉2022 AI Day上,当时的擎天柱裸露着电线,缓缓走上舞台。
在这三年里,擎天柱逐渐“长出了血肉”,走路也变得更加“类人”。
不久前,马斯克在X上展示了擎天柱的最新走姿,并感慨擎天柱的进步速度确实很快。
与三年前相比,现在的擎天柱走路更加自然,摆臂、迈腿、身体晃动幅度等都与真人相似。
前面提到的擎天柱AI负责人Ashish揭秘了其中的关键,表示擎天柱采用的是RL(强化学习)模拟训练方案,顾名思义,是利用强化学习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的训练过程。
简单来说,强化学习是智能体通过试错与环境交互,根据获得的“奖励”来调整策略,以最大化长期累积的“奖励”。
计算机为智能体构建了虚拟场景,以模仿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则或任务逻辑,学习如何做出最优决策。最终,智能体将训练成果迁移到真实场景中。
Ashish透露,团队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将RL模拟训练扩展到操控;同时,团队通过机器人和通用互联网视频数据,构建了擎天柱的决策能力。
不过,尽管有进步,仍有不少网友拿出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做对比。例如另一家美国机器人公司——波士顿动力发布的视频,其Atlas机器人不仅走路平稳,跑步、爬行、翻滚等动作也游刃有余:
两者对比,不少网友质疑擎天柱的成长速度还不够快。
马斯克旗下的AI应用公司Grok对此做出回应,称擎天柱更注重实用性以及在工业上可拓展的用途,而波士顿动力则更擅长“后空翻等动态特技,是供研究使用”。
同时,Grok还透露,其机器人单价大约在3万美元(约22万人民币)左右。
可以看出,话里话外都在强调,“务实的”擎天柱就是为“打工”而生。
这一点从之前的宣传方向也能看出,特斯拉在介绍擎天柱时,总是提到其灵活的手关节。
目前,擎天柱的手关节具有22个自由度,已经接近真人手部的27个自由度,因此已能基本完成人手做的大部分动作,比如轻松拿起一节电池,并放在电池盒中排列整齐。
现在,已经有擎天柱被送进工厂,进行一些零部件搬运和送咖啡的“零工”。当然,擎天柱未来的工作不止这些,按照目前的规划,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:
一种是替代重复性工作。例如将擎天柱送入生产工厂和流水线,完成搬运、分拣、组装等工作,未来可能还会深入到其他制造业领域。
另一种则倾向于应用于特殊环境,例如在高温、有毒或辐射等环境下完成任务,当然也包括马斯克的终极梦想——火星。
马斯克表示,明年年底将发射星舰,载着擎天柱一起上火星。
他还透露,如果着陆顺利成功——
那么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,可能最早会在2029年开始(但更大可能是在2031年)。
参考链接:
-
https://www.tesla.com/careers/search/?query=Optimus&site=US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智能车参考(ID:AI4Auto),作者:有据无车